
拜登上任第一天就立即推翻了前总统拜登的诸多“政治遗产”,一口气在白宫椭圆办公室敲定了17项行政指令,其中包括重返对环境保护意义非凡的《巴黎气候协定》。
最近,冻土层中的远古生物纷纷“重见天日”,引起科学家对全球气候的担忧。如今,环境问题已经超过健康这一范畴,涉及了全人类生存环境和空间。
科学家在俄罗斯永冻层中发现了史前动物披毛犀;加拿大育空永冻层中出土5.7万年前的幼狼木乃伊。披毛犀目前是人类发现的史前生物中,保存最完整的物种之一。本次发掘的幼年披毛犀生存在2万-5万年前,有完整的内脏、牙齿甚至胃内容物。
被科学家命名为“祖尔(Zhur)”的雌性亚成体小狼属于原始生态系统的一部分,和当时的美洲乳齿象在同一生物圈,后在冰河时期灭绝。
除此之外,科学家曾还在永冻层发现了许多史前生物,如长毛猛犸象、角百灵、远古冰冻线虫、小马驹等等。
全球变暖
史前生物再现,说明了冻土层在融化,北极地区的气候发生剧变。永冻层的气温常年低于0℃,冻土层厚度至少100米,加拿大和北极群岛的永冻层最厚达到了1493米。尽管永冻层中储蓄的史前生物遗骸有极高的科研价值,科学家们却很少去主动发掘,原因是 永冻层对地球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
“我们知道永久冻土层容纳了庞大的碳量”,霍姆斯(Robert Max Holmes)博士表示:“碳越快地被释放,引发灾害性气候变化的危险性就越高。”
全世界的永冻层中一共储存了1.5万亿吨碳,模拟实验表明,若不加以控制全球30-70%的永久冻土层将在本世纪末消融达10英尺之深。永冻层中的碳排放使全球变暖,导致永冻层继续融化释放更多的碳,形成地球温度不断上升的死循环。
史前生物“重见天日”意味着增温幅度的“临界点”正在逼近,失控的地球环境,会给地球生物带来不可逆的打击。
冻土层中还冰封着大量人类未知的病毒。上层活跃层夏季融化,冬季结冰;下层永冻层寒冷、黑暗、无氧、中性pH值,对于不需要新陈代谢的微生物、种子和孢子在永冻层中可以存活数万年之久。
然而随着南北极受环境影响加速变暖,永冻层的冻结状态逐渐被打破。北极气温上升带来的蝴蝶效应,使引发病毒和流行病传播的一些因素被激活,病毒危机会表现出比以往更复杂的形态。这些未知病毒将逐渐苏醒,通过冰雪融水,或者是动物的接触而重新进入生态链。
法国科学家克拉维里发表过一篇关于冻土层中3万年前的巨型病毒- “西伯利亚阔口罐病毒”的论文,报道称该病毒在实验室中被“复活”,尽管休眠数万年但被证明仍具有传染性,好在对人类无害。
一旦冻土层中某种远古病毒爆发,对地球生命是具有毁灭性的,就如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,在许多未知的情况下,人类或许也只是地球漫长生命中的“过客”。
国际学术期刊《自然通讯》发表的研究显示,加拿大北极地区的冰川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融,深藏地下4万年的景观逐渐暴露出来,古老的植被和古细菌重见天日。
《自然地球科学》杂志也有报道称冻土层覆盖的2/3的北极区域正在迅速消融,引起地理景观与水文现象的变化。虽然目前北极地区仍是一片荒凉,深层永冻层尚可独安一隅,但人类的科研和生产活动已开始在这一区域启动,采矿和钻井作业所需要的挖掘可能让这些古老的冻土层暴露出来。
之前我们早前针对《巴黎协议》的报道中提过,巴黎协定的意义在于各国设定减排温室气体的明确目标。北极的命运并非已成定局,国际社会所采取行动控制碳的释放,将会对永冻土会融化产生重大影响。保护地球环境迫在眉睫,网上也有过“新冠说不定就是冻土层融化后爆发”的言论,今天起,少开一盏灯,少用塑料制品,从生活一点那一滴的小事做起,我们才能避免成为“地球的过客”。
ref.http://www.bbc.com/earth/story/20170504-there-are-diseases-hidden-in-ice-and-they-are-waking-uphttps://www.nationalgeographic.com/science/2020/12/57000-year-old-wolf-puppy-found-frozen-in-yukon-permafrost/
https://www.sciencealert.com/a-freakishly-well-preserved-woolly-rhino-has-been-plucked-from-siberia-s-melting-tundra
https://cires.colorado.edu/news/alaskan-tundra-becoming-source-seasonal-carbon-emissions#:~:text=Alaskan%20Tundra%20Becoming%20Source%20of%20Seasonal%20Carbon%20Emissions,-Wednesday%2C%20June%2014&text=The%20amount%20of%20carbon%20dioxide,and%20NASA%20and%20including%20CIRES.
https://macklab.nau.edu/wp-content/uploads/2013/04/Mack_etal_2004.pdf
https://www.woodwellclimate.org/warning-signs-on-alaskan-tundra/